探访炎亭鱼饼:舌尖非遗的传承与新生
为探寻地方传统美食产业化路径,7月11日,浙江理工大学筑梦东沙实践小队赴温州苍南炎亭镇,对当地支柱产业——鱼饼展开深度调研。队员们通过走访老字号作坊、对话消费者、访谈行业专家,立体化解码这一“舌尖非遗”的传承密码与时代挑战。

手艺的温度:鱼饼店的坚守
在弥漫着鱼鲜香气的阿伟鱼饼店,老板向队员们介绍鱼饼制作主要选取本地的野生马鲛鱼。需要将鱼儿们剔骨取肉,手工捶打半小时以上,再将其揉搓成团,压扁下入油锅,用筷子反复翻面,直至两面金黄。三十多年的坚持,让她的鱼饼以弹润鲜甜闻名乡里。当问及经营压力,她坦言:“虽然有年轻人愿意学习手艺,但因为不能吃苦很多人半途而废。但好在有人坚持并将它传承下去……”金黄的鱼饼在油锅里翻腾,诉说着传统匠人的喜忧。

游客食客的双向奔赴
景区摊位前,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身影交织。一位从嘉兴来的游客这样说:“事先对炎亭鱼饼并不了解,随缘走到这家店,老板和老板娘很热情得给我们试吃,感觉口感不错,就想买一些带回嘉兴给家人们尝尝。”抬头可见店铺悬挂的"非遗"标识——越来越多游客通过这方招牌,了解到到手中金黄油润的鱼饼正是百年传承的海洋智慧。当冷链物流的车轮碾过山海阻隔,发往全国的包裹正将"非遗"二字烙进千里外的餐桌。鱼香漫卷的摊位上,文化传承的种子正随游客的笑语播向五湖四海。

破局:鱼饼的全国化征程
走进炎亭渔夫,我们有幸采访了炎亭镇商会副会长郑恩进。根据采访,选址炎亭因“根在故乡”,兼具产品展示与文化窗口功能。品牌已开发30余种鱼制品,主打鱼饼系列,通过质检认证确保品质,6个月保质期结合顺丰、中通等冷链覆盖全国。目前产品进驻多地商超,游客为核心消费群体,并远销香港、法国等地。面对未来,品牌明确“健康鱼饼”定位,计划构建全产业链,让传统风味走进更广市场。

传统美食的现代化方程式
本次调研中,小队成员亲历了从食材到商品的转化链,捕捉到传统产业转型的典型样本:坚守工艺是根,适应消费需求是脉,文化赋能是魂。在这座小镇,鱼饼的故事从未止步于舌尖——它承载着海洋的馈赠,更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,书写着风物新篇。